在贵州和湖南两省交界的一个山村里,一名侗族青年15年如一日地牵挂着百姓的健康,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“健康守护神”,2005年被卫生部授予“全国优秀乡村医生”荣誉称号。他,就是万山特区黄道侗族乡临湘村村医、共产党员杨林。
临湘村地处贵州和湖南两省交界,村卫生室每天输液治疗的十多个病人中,多数是从湖南农村过来的。
为什么不选择看病可以报销的本地乡卫生院,而要自己掏钱到外省的村卫生室呢?“因为杨医生看病效果好啊!”80岁的湖南老人谭信发说,“我们村很多人的病都是在他这里看好的。”
和很多乡村医生一样,杨林也有一本记账本,在这个本子上,最早的一笔欠款是2002年9月20日,金额为127元7角。“其实还有更早的。”杨林看着记账本说,“有一些特别困难的,我从来没记过账。”
临湘村村民刘发英今年77岁,患有帕金森病、高血压和慢性支气管炎,每个月要吃十多元的药,一输液就是一个星期。10年前她的老伴去世,无儿无女的刘发英一下成了村里的特困户。
“自从我老伴死了,杨林给我看病开药再也没收过钱。”刘发英老人躺在床上,用颤抖的手接过杨林递给她的药瓶。她说:“这样的好医生到哪里去找啊!”
正因为有了杨林这样的好医生,临湘村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的家庭逐渐减少。在从医的5000多个日夜里,杨林行程1600多公里,平均每天出诊3次以上,先后为近6万群众解除了疾病痛苦。
为了村民的健康,杨林在管理村卫生室的同时,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:做好村里的预防接种和妇幼保健工作。目前,临湘村的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100%,新法接生率达100%,孕产妇死亡率为0,从未发生过传染病流行。本是全区最偏远的山村,却成了卫生工作开展得最好的地方。
2005年,杨林当上了村党支部副书记。他上任后垫资4万多元为村里实施改水改厕和道路硬化。现在,村里的自来水水量更大了,家家户户的厕所铺上了瓷砖,村里到处是干净的水泥路面。
“我们选他是选对了。”77岁的村民罗永兰说,“他当医生看病看得好。现在是村干部,讲话公平能干事。你看现在村里变得又干净又漂亮。”
“不管是当村医还是当村干部,我的工作只有一个目标,就是一切为了村民的健康。”杨林说。
新华社记者 张月琳
据新华社贵阳3月24日电